18018745210
钨铜合金镀金该怎么做?难点在哪儿、效果如何?

  钨铜合金能直接镀金吗?为什么很多热沉、触点、焊接电极还要在钨铜表面再加一层金?如果要做,具体流程和控制点是什么?这篇文章把问题摊开讲透。

  一、先弄清材料:钨铜合金有什么特性

  钨铜(W-Cu)是用钨骨架渗铜制成的金属复合材料,常见配比有 W70Cu30、W80Cu20、W85Cu15 等。它兼具高导热、低热膨胀、耐高温、不易软化等特点,非常适合做半导体封装热沉、微波器件底板、点焊/电火花电极及高电流触点。

  但它的表面有两点让后续表面处理“犯难”:

  双相表面:既有钨相又有铜相,化学反应活性、极化行为不同;

  孔隙与粗糙:渗透结构带来微孔与沟槽,清洗、活化、致密镀覆都更考验工艺。

  二、为什么要在钨铜上镀金

  提升可焊性/可键合性:金层抗氧化,适合软钎焊(如AuSn、SnAg)、金丝键合,焊点稳定。

  降低接触电阻:金层导电性好、抗膜层污染,适合信号与电源触点。

  耐腐蚀与外观:金层惰性强,在潮湿、盐雾、硫化环境下更稳;外观一致性好,便于批量追溯。

  防扩散与稳定性:配合镍或其它阻挡层,减少铜向上扩散,长期使用颜色与性能更持久。


1.jpeg

  三、工艺难点一览

  附着力:钨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,铜相又容易被酸蚀选择性溶解,导致界面不均匀。

  镀层致密度:孔隙多时易“挂液”“起泡”“针孔”。

  厚度与应力控制:金层太薄抗腐不够,太厚成本高、应力大;底层镍过厚也可能影响热阻和尺寸。

  扩散与变色:未做阻挡层或退火不当,铜上窜会让金层发红、发暗。

  尺寸与边缘效应:厚薄不均、边角加厚、深槽漏镀,都是量产里常见的“坑”。

  四、常见的三条工艺路线

  路线A:化学镍(Ni-P)打底 → 置换/电镀金

  思路:用自催化的化学镍先铺一层致密金属,把钨/铜双相“统一”成可电镀的金属底,再叠金层。

  优点:覆盖性强、对复杂结构和微孔友好;附着力稳定。

  适用:热沉、底板、细孔/台阶结构件。

  路线B:铜打底 → 镍阻挡 → 金面层

  思路:先做薄铜“闪镀/打底”,提升导电与平整,再上镍阻挡层,最后镀金。

  优点:电镀效率高;对大批量触点、连接件成本友好。

  注意:铜层要薄而致密,避免后期扩散;对前处理洁净度要求更高。

  路线C:PVD溅射/蒸镀底层(金属黏附层)→ 电/化学镀金

  思路:在超净条件下先沉积一层极薄的黏附/阻挡层(如Ti、Cr、Ta、TiW等),再进行金层沉积或电镀加厚。

  优点:界面干净、附着力好,尺寸可控;适合高端微波/射频器件。

  成本:设备与洁净度要求高,适合高附加值产品。

  五、关键工序与控制要点

  1. 前处理(决定成败的一半)

  脱脂去污:超声+弱碱清洗,确保油污、指印、抛光膏完全去除。

  微蚀/粗化:对铜相做温和微蚀以活化;对钨相避免强酸/强氧化“过腐蚀”。

  活化与置换:依据路线选择活化体系(如酸性活化、钯活化等),保证整个表面电化学状态一致。

  干燥与转槽:缩短空气暴露时间,防止新生氧化膜。

  2. 打底层

  化学镍(Ni-P 3–10 μm 常见):覆盖均匀、孔隙封闭能力强,是通用方案。

  铜闪镀(0.2–1 μm):只起“搭桥”作用,后续要尽快加阻挡层。

  PVD黏附层(几十到数百纳米):为高可靠件准备,后续便于电镀增厚。

  3. 阻挡层(常用镍)

  作用:抑制Cu向上扩散,稳定颜色与焊接界面。

  厚度建议:2–8 μm 视寿命与温度而定;温度越高、寿命越长,阻挡层宜适度加厚。

  类型选择:电镀Ni、化学Ni-P/Ni-B均可;关注磷/硼含量对可焊性与硬度的影响。

  4. 金层沉积

  软金/硬金:

  软金(纯金)适合键合与高可靠焊接;

  硬金(微量钴/镍共沉积)耐磨,用于触点滑动与插拔。

  厚度区间:0.1–0.3 μm 做防护与可焊表面;0.5–1.5 μm 兼顾耐磨/低接触电阻;>2 μm 多用于高端触点或精密器件。

  应力与色泽:控制有机添加剂与电流密度,避免脆裂与色差。

  5. 后处理与清洗

  纯水漂洗/烘干:避免盐渍、水斑;复杂孔洞可用置换溶剂或真空干燥。

  低温回火(如 120–150℃ 短时):释放内应力,需评估对镍磷结构与金层硬度的影响。

  封存与包装:惰性气体/防硫包装,避免长途运输中硫化变色。

  六、质量控制怎么做

  厚度与均匀性:XRF 抽测关键面、边缘、孔内位置;确认Cpk满足图纸。

  附着力:划格/胶带、剪切/拉伸、热冲击循环(如 −40↔85℃)综合验证。

  孔隙与致密度:硫化/酸雾加速试验、染色法观察针孔。

  可焊性/键合性:润湿角、展锡率、金丝球径/颈裂评估;必要时做界面金属间化合物(IMC)截面。

  接触电阻与耐磨:针对触点件做插拔寿命、表面硬度与电阻漂移测试。

  外观:色差、流痕、烧焦、挂点印记按等级判定。

  七、尺寸结构与夹具细节

  遮蔽与选择性镀:焊盘要金,装夹面不要金,优先考虑胶塞/金属遮蔽或PVD局部沉积。

  治具设计:确保接电稳定、避免咬边;对于深槽、盲孔,考虑辅助阳极或定向喷流。

  电流路径:大尺寸热沉易“边厚中薄”,可分区供电或旋转夹具改善均匀性。

  八、应用场景与推荐搭配

  半导体热沉/微波底板:Ni-P 5–8 μm + 软金 0.2–0.5 μm,重视平面度与可焊性。

  高电流触点/继电器:Ni 3–5 μm + 硬金 0.8–1.2 μm,关注耐磨与接触电阻。

  焊接/电火花电极:Ni 2–4 μm + 软金 0.1–0.3 μm,兼顾导电与耐蚀。

  精密连接器/同轴件:PVD黏附层 + Ni 2–3 μm + 金 0.5–1.0 μm,控制尺寸与高频损耗。

  九、成本与交期怎么把握

  金耗:按面积×厚度×密度估算,尽量只在功能区域上金;能用 0.3 μm 就别上 1 μm。

  批量方式:大件走挂镀,小件可滚镀或振镀;形状复杂时评估回收与二次返工成本。

  前期打样:一次把“合金牌号、粗糙度、遮蔽区域、厚度窗口、检测方法”写清,避免反复。

  十、常见问题与对策

  镀层起泡/剥落:前处理不净或活化过度;检查清洗、缩短转槽时间,优化化学镍前的表面状态。

  发红/变色:铜扩散或硫化污染;提高阻挡层质量、使用防硫包装,控制仓储环境。

  厚度不均:治具与电流分布不良;加辅助阳极、调整极距与工件姿态。

  焊接虚焊:金层过厚或镍层脆化;校正厚度并核查回火/老化工艺。

  针孔多:基体孔隙未封闭或气体残留;延长化学镍致密化,改进脱气与干燥。

  十一、环保与安全提示

  优先选用低氨/低重金属、无强烈挥发的清洗与活化体系;金镀液可考虑低配合剂或无氰配方。

  废液与漂洗水按危废处理,建立金属回收机制;现场保持良好通风与个人防护。

  工艺变更前做小样评估与风险清单,避免在量产中“边跑边改”。

  钨铜合金镀金并不神秘,关键是把表面统一、把界面稳住、把扩散管住、把厚度控准。只要前处理抓到位、底层与阻挡层搭配合理、金层厚度和应力受控,再配合规范的检测与包装,钨铜件就能在焊接、导电与耐蚀方面稳定发挥,少返工、好量产。需要长寿命、更高可靠性的场合,再引入PVD底层或加强阻挡,就能把“稳定性这口气”彻底提上来。


上一篇:电镀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分类 下一篇:到底了!
更多

推荐新闻

更多

推荐产品

用我们的全心投入,赢得您最终的信任!
联系我们
电话:18018745210
汪先生:18018745210 陈先生:18018745210
传真:0755-23303400
邮箱:szyshdj@163.com
公司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碧头社区第三工业区
粤ICP备2021040757号